1)第三百八十六章 风波骤起_权驭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推荐阅读:果然,李宏宇的担忧很快成为了现实,当万历皇帝的灵柩移至观德殿后,礼科左给事中杨涟率先向福王难,上疏给郑贵妃要郑贵妃让已然尽孝的福王回封地就藩,以安国本。天『籁』.『⒉

  随着杨涟的这道奏疏,京城东林党一派的官员们纷纷给郑贵妃上疏,让福王回自己的封地。

  实际上,福王进京的时候就有些名不正言不顺,他说奉了万历皇帝的诏令前来,可京城文武百官没人知道这件事情。

  不过,除了太子外没人有资格查看福王口中所称的诏令,而太子又不想在万历皇帝大丧期间惹出什么是非来,同时也是顾及兄弟之间的情谊,自然也就没有提及此事。

  如今木已成舟,朝堂上的官员们唯有接受福王奉诏进京的说法,那些支持太子的官员们只能想办法让福王离京,以确保太子一承大统。

  随着东林党在太子和福王争位一事上拔得了头筹,楚党、浙党和齐党等派系的官员也不甘示弱,相继上疏给郑贵妃让福王离京,再怎么说太子占据着正统的地位,他们要是不声的话会被外界鄙夷。

  虽然表面上看起来福王处于不利的境地,但既然有人支持太子那么必定有人以福王马是瞻,官场上从来不缺那种抓住机会拼命往上爬的人。

  因此,投靠了福王的文官很快就予以了反击,也给郑贵妃上疏,认为福王对万历皇帝的孝道之深天地可鉴,应该成全福王对万历皇帝尽最后的孝道,贸然让福王离京有罔人伦。

  不仅如此,这些文官还引经据典,认为福王应该等新帝登基后再行离京,既是尽了君臣之谊,也是叙了兄弟之情。

  与支持太子的文官相比,投靠福王的文官零零散散来自朝中的各个派系,无论是东林党还是齐楚浙三党中都有人为福王说话。

  对于古代的官员,尤其是明朝的官员把名誉看得至关重要,永乐皇帝登基时杀了不少不肯奉其为皇家正统的文官就是最好的一个明证,方孝孺更是史无前例地被诛了十族。

  可是话又说回来了,真的到了生死关头的时候生命往往比名誉重要,虽然有靖难之役后虽然有不少忠于建文帝的文官永乐皇帝杀了,但更多的文官知趣地选择了臣服。

  在投靠福王的那些文官中,领头的人是李宏宇的老相识,都察院贵州道御史张翰,曾经想要阻止李宏宇查迎春阁结果遭到了李宏宇坚决回击,最后灰溜溜地离开。

  明朝中后期,以翰林、御史和给事中为的言官成为了朝廷的主导力量,因为拥有督察百官的大权,故而对朝政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甚至可以对六部堂官和内阁阁员施加压力。

  这也是为何万历皇帝不喜欢言官的原因,言官除了在朝廷上的派系争斗中呼风唤雨外很少在国家的政务中有所建树。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