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十八章丨柏梁台上_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睿鉴,蔡邕一案,宜慎之又慎。”

  马日磾很巧妙的将皇帝出手干预蔡邕案,说成是皇帝不忍心见王允一错再错,特意匡正。话里话外都占尽了理,皇帝心理焉能不喜,他顺着话头,轻轻一叹:“时事多艰,朝中这才安定多久?我实在不愿再起波折,可今天若是没有你为我解惑,我恐怕还想不到蔡邕一案会牵扯出这么多事来!”

  “陛下重整北军,裁汰无能,提拔良才,正是英主所为。今日又昭告群臣,亲临政务,待过几天,侍中侍郎传扬出去,天下臣民将皆知陛下为中兴之主。届时忠臣烈士为国效命,汉室中兴可图,这些都是陛下如今建立的人望所致。”士孙瑞从旁插话道。

  “治水之功,岂能独归夏禹?当与尔等同心协力,才能克定天下,复兴祖业。”皇帝好言宽慰了几句,眼神随意的掠过侍候在远处的侍郎们,复又说道:“那按你们以为,蔡邕案到底该怎么办才好?”

  马日磾答话道:“蔡邕曾在狱中上书,言称自己确实有罪,恳请陛下改判其黥首刖足之刑,饶他一命,让他以戴罪之身修撰史书。”

  轻判是题中应有之意,但修史却要另行商榷。

  皇帝突然不说话了,几人就这么屏息静气的站在那里,远处的侍中和黄门侍郎也同样在偷偷张望着这边,不知道天子独自和马日磾等人在谈论着什么。黄门侍郎丁冲对身边的钟繇使了个眼色,钟繇却摆了摆手,看向了与侍中杨琦站在一起那一伙人,表示不愿在此时讨论。

  于是整个柏梁台上,空旷安静的只有远处池上吹来的风声。

  “马公。”皇帝回头说道:“你可知道以王司徒的脾性,这件事若以势压之,他可能会宁折不弯。另外,修史意义重大,影响后世,有司马迁的先例在前,我必须要慎之再三。”

  马日磾心里一颤,言之于此,他已经知道皇帝的底线。心里稍有失望,脸色却是如常道:“是故,臣以为当将蔡邕一案付诸朝廷公论,以理服人。若是朝臣皆以为蔡邕罪不当死,王司徒又岂会一意孤行?”

  “朝臣都是这么以为的?”皇帝问道。

  马日磾不知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士孙瑞见机得快,立即答道:“蔡邕才学出众,又确是不该致死,不仅是臣等这么以为,就连王司徒身边也有为蔡邕鸣不平者。”

  皇帝像是来了兴趣,问道:“这么说王司徒身边那些关东人,也不满其对蔡邕太过苛刻?”

  “正是。”

  夕阳渐已落山头,柏梁台上的风也逐渐变的寒冷了,马日磾与士孙瑞皆已告退,穆顺也几次想开口劝皇帝起驾回去,可一看到天子那思虑的神情又不敢打扰。

  正在穆顺犹疑不定的时候,皇帝终于开口了,他长长的叹了气,感慨道:“朝局纷扰,直到今日,我才看清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