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八十七章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万人空巷,百姓‘夹道欢迎’,用各种蔬菜水果‘招待’侯景。

  现场几近失控,十分热闹。

  最后,在朱雀门对侯景施脔割之刑,其皮肉被百姓分食,头颅砍下、蒸煮,上漆后存于武库。

  这是王莽的待遇。

  “李卿。”萧纲问,李笠赶紧抖起精神,却听对方问:“可有字?”

  “末将未有字,家父早亡,又无宗亲长辈,也未曾读书,没有师长。”

  “既如此,朕为你取字吧。”

  皇帝给臣子赐字,这是殊荣,李笠赶紧行礼:“末将谢陛下赐字。”

  “李卿可熟读《诗经》?”

  “回陛下,末将只是略知皮毛。”

  “文王之什,文王...”萧纲缓缓说着,“思皇多士,生此王国。”

  “王国克生,维周之桢。”

  “济济多士,文王以宁。”

  “李卿年纪轻轻,却屡立战功,解台城之围,复寿阳、钟离要地,又连破侯逆叛军,最后水淹敌营,活捉侯逆....”

  “朕便从‘维周之桢’中,取‘维桢’二字,赐予李卿。”

  李笠听不懂这“维桢”什么意思,更不懂“王国克生,维周之桢”是什么意思,但不可能当场问,赶紧叩谢:

  “谢陛下赐字!”

  从今日起,他就是“在下鄱阳李笠,字维桢”了。

  眼见皇帝差不多要‘宣布结果’,李笠说:“末将此次出征,一路所见所闻,触目惊心。”

  “嗯?李卿见了什么?”

  “侯逆祸乱淮南、江南,各地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想来朝廷事后恢复民生,开支必然大增,但税收却会大减。”

  这话确实没错,不过此事和李笠无关,萧纲没有打断,默默听着。

  “收入变少,却很难加税,因为百姓承受不了;支出增加,却不能节省,因为不止要恢复民生,还得调集钱粮,让官军收复司州,外御强敌,内剿逆贼。”

  “收少,支多,恐怕,恐怕过得数年,国库便会消耗一空,届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萧纲喃喃着,这个比喻他第一次听说,觉得很形象。

  确实,国库吃紧,又不好加税过多,否则就是饮鸩止渴。

  但是开支又是无法避免的,所以他一直为此头疼,想要开源节流,却举步维艰。

  “陛下,末将是鄱阳人,鄱阳是个好地方,物产丰饶。”

  李笠缓缓说着,从怀中抽出一份文书,双手捧过头:“鄱阳新平有白瓷,乐安有铜,末将仔细琢磨之后,觉得或许有办法,为陛下开财源。”

  “末将已拟好方略,请御览。”

  候在一旁的宦者赶紧上前,接过李笠的方略,上呈御览。

  李笠知道如今朝廷“财政困难”,于是给出开源增收的建议及详细执行方案,要为天子分忧。

  办法,是增加江州鄱阳郡新平白瓷、乐安铜的产出,在不明显加重百姓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