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三章 信用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官府不需要特地组织人力运输粮食,民间商贾自己就会把粮食运到乐安。”

  “乐安不缺粮食,就能聚集更多人力增开矿场,三年后,官冶的铜产量必然突破一百万斤,即能上缴国库,也能对外销售,可谓皆大欢喜。”

  “因为可以买到越来越多的铜,自发在鄱阳屯田的人会越来越多,鄱阳境内,包括南鄱水沿岸开垦的农田也越来越多。”

  “有了充足的粮食,官府才能继续乐安投入更多人力开矿场,提升铜产量。”

  “这就是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这个道理,萧大心自己能想明白,李笠的做法就是先‘让利’,吸引趋利的商贾到鄱阳屯田,靠着民间的力量,增加粮食产量,并且解决粮食运输问题。

  有了足够的粮食,乐安就能投入更多的人力,开采更多的铜。

  让利三年,集中精力提升水铜的产量,三年后,年产量超过百万斤,那就是皆大欢喜的局面。

  但是,为何得李笠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这件事实施起来并不难,为何不能让其他官员来做,非得破例,让李笠这个鄱阳人来做鄱阳内史?

  萧纲没有对儿子说明,所以萧大心不解的地方在此。

  “回大王,商君变法,立木为信,朝廷没有多少时间在鄱阳立木,所以,就直接找一个信用好的鄱阳人来主持相关事宜。”

  “你是说,李鄱阳...”

  “大王,官府定铜引之法,外地商贾短期内不会轻易相信、贸然屯田,所以,得先让鄱阳本地大户动起来,而只有李府君的信用,才让鄱阳本地大户放心。”

  “既是父母官,又是名声不错的家乡人,而且还得皇帝赐字,可见能在皇帝面前说上话,那么,鄱阳的父老乡亲,才敢相信官府的新政。”

  “他们才会相信,只要手里有了铜引,即便不能立刻拿到铜,按照公正的排序,也能尽快拿到铜。”

  “这制度定下来,实行几年后,大伙便相信了官府的信用,就算三五年后,李府君离任,他们也不怕官府食言,不怕这铜引之法取缔。”

  “因为李府君一定会为他们说话,保证大伙的正当利益,所以,他们才会放心的就近屯田。”

  “鄱阳本地人开始大规模屯田,外地商贾才会放心,也跟着屯田,就近运粮到乐安,换取铜引,获得铜。”

  萧大心这下明白了,李笠个人的‘信用’,才是打开局面的法宝。

  若是别人来,恐怕短时间内难以实现三年内大幅增加乐安铜产量的目标。

  但年轻的皇子依旧觉得疑惑,为何朝廷的信用,在鄱阳比不上李笠一个人?

  这个疑惑,张铤看出来了,不过不好说什么,因为这都是朝廷咎由自取。

  别的不说,行铁五钱替换铜五铢,强制一比一兑换,但收税时,官府又只收铜五铢,如此言而无信,哪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