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八章 三文鱼(续)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创业”成功,如今彭均根据李笠的建议,在鄱口开了分店,发展势头不错。

  但光靠竹筒鱼饭不行,所以李笠建议彭均增加食品花样,那就是鱼丸、鱼卷等花样。

  这些新花样想要热卖并且赚钱,售价不能高,成本要低,用价格(成本)门槛,将竞争者挡在门外。

  所以,用“先进”的鱼肉去骨器来制作低成本鱼糜,再制作鱼丸、鱼卷、鱼糕,是必胜法宝。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磨合,“大鲇彭”食摊的鱼丸、鱼卷,成功做到了每份三文的售价下味道和分量合适,销量不错,还有得赚。

  这种价格门槛策略,李笠命名为“三文鱼”,即:三文一份竹筒鱼饭,三文一份鱼丸,三文一份鱼卷,将来还有三文一份的鱼糕。

  正常情况下,其他食肆、食摊想要学着做竹筒鱼饭并不难,鱼丸、鱼卷、鱼糕也是如此,但难的是把每份食物的成本降到三文以下。

  同样的成本,比不上“大鲇彭”食物的分量和味道,或者同样的分量和味道,比“大鲇彭”的售价高。

  如此一来,价格门槛就能把绝大多数效仿者挡在门外,“大鲇彭”的生意越来越好,无论鄱阳店还是鄱口店,生意都不错。

  而食摊,也变成了食肆,前后不到半年。

  彭均见着新开张的鄱口店生意不错,心中对于过快开分店的担心,也就烟消云散了。

  此刻,李笠就向彭均打气:“你不要担心,鄱口人气很旺,越早开分店,你‘大鲇彭’的名气,才能在别人心中占下位置。”

  “在鄱口把名气打响,过往商旅才会把你‘大鲇彭’的名字传到南昌、湓城,才会让大家牢牢记住‘三文鱼’。”

  “只要让大家记住‘大鲇彭’的‘三文鱼’,那么即便在豫南昌、湓城或寻阳有人卖竹筒鱼饭,却做不到‘三文一份、好吃又便宜’,将来你的分店就有机会在那里立足。”

  “啊,三郎,这...我没想那么多,开分店这种事....”彭均有些底气不足的说着,“开分店,开在鄱口就好了,太多了,我管不过来。”

  “管不过来?你的几个好兄弟是做什么的?”李笠拉着彭均往外走,一个伙计经过,热情的向他俩打招呼。

  此人姓潘名宝,十五岁年纪,荆州江陵人,自幼随长辈寓居鄱阳,在鄱阳长大,最初跟着彭均在鱼市卖鱼。

  因为怕被其他少年当做外地人排挤,潘宝不向外人透露籍贯,但彭均和李笠知道。

  李笠和潘宝说了几句,继续往外走,等身边只有彭均,问:“你没想过,让潘宝他们做分店的掌柜?还是只想着自家人来做?”

  “彭郎,你要记着,你在鱼市苦撑的时候,是这些兄弟跟着你,现在又跟着你做食摊,辛辛苦苦把生意做得红火,食摊变食肆...”

  “你发达了,不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