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十八章 众怒难犯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截留”。

  于是,在这些行商、坐贾的大规模囤积行为之下,建康粮价快速上涨,连带着其他物价也跟着涨。

  对于家境殷实的人家而言,这不算什么,但对于手头拮据的人家来说,物价飞快上涨可不是件好事。

  建康城里,穷人占大多数,一旦物价过高,许多人面临的不是吃不吃得饱的问题,而是全家活不活得下去的问题。

  李笠在建康一直安排人手做“社会调查”,所以黄姈知道城内许多穷人每日的全家收入,也就三四十文。

  除去开支,剩不下多少,若粮价大涨并引发其他物价上涨,穷人的日子就过不下去了。

  如果是在乡下,穷人卖不起粮食,还可以到野外挖野菜、捕鱼,勉强支撑一下。

  可建康城里的穷人,甚至连挖野菜、捕鱼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周边的山川河泽都是有主的,几乎没地方去挖野菜、捕鱼。

  想到这里,黄姈心中恼怒:你们这**商,为了一己私利,不顾百姓死活,恶意哄抬粮价,通通都该杀!

  气归气,而且气也没用。

  黄姈知道这些奸商哄抬物价,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针对即将在建康实行的新税制(商税)。

  只要要让新税制犯众怒,于是,改革税制一事就不了了之。

  所以,本来平抑物价不归李笠管,但李笠脱不了干系。

  李笠若真的在建康实行新税制,意味着平日里偷税、漏水、逃税乃至抗税的人们利益受损。

  这些人之中,有行商坐贾,有官员,有权贵,有士族高门,有宗室王侯以及皇亲国戚。

  无一例外,都从偷税、漏水、逃税中获取大量利益,甚至以此为生财之道。

  大量物资、商品在这些人的运作下,一文钱商税都不用交,打着各种旗号,堂而皇之进出建康各关津,由此形成的“门路”,养活了不知多少蛀虫。

  正所谓“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李笠要向这些人收税,就和这些人有了杀父之仇。

  那么,这些人各有默契的联合起来,通过哄抬物价以激起民怨,迫使朝廷放弃改革税制,让李笠灰头土脸,其实已经是很客气的了。

  然而粮价不能再这么涨下去,否则会出大事。

  唯一的办法,就是建康官府开粮仓,以低价(相对而言)卖粮,缓和城内粮价上涨势头。

  与此同时,朝廷得从外地调集大量粮食入建康,敞开了卖,以此平抑粮价。

  即短时间内,向建康投入大量粮食,其数量远超奸商手头资金所能购买的数量,让对方无法买入、囤积粮食。

  然后因为粮食大量涌入,粮价自然就会回落到正常水平。

  但是,此次发难的既有建康的坐贾,又有外地行商,朝廷急切之间,无法在外地购买大量粮食运往建康。

  也不能轻易动用各地州郡的存粮,因为各地州郡也得靠库存以防万一。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