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八章 以收税为名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刺史和徐州牧任上,为了解决官府要大兴土木但没钱粮实行的问题,用专营许可,与商贾们做交换。

  商贾出钱(低息借钱)给当地公廨,公廨将治下的各种经营许可(专营许可)发放给慷慨出资的商贾。

  这一做法不错,确实解决了问题,萧大款之前就有所耳闻。

  但如今,总税司以发放“专营许可”的方式向商贾筹集资金,这让萧大款心里觉得不是滋味。

  只管收商税的总税司,有什么资格发放“专营许可”?

  这里是建康,一国之都,不是寻常州郡治所,就连建康令都无权发放这种“专营许可”,你们这些收税的税吏,凭什么?

  就凭总税司控制着东西二津税关附近的交易市场,以及新开张的“不夜坊”、“常乐坊”,还有大量作场聚集的“工坊”。

  总税司之所以这么做,就是为了更好地征收住税(营业税),所以,这些场所如今都是总税司以收税为名管着。

  对方发放的“专营许可”,就是这些区域内的经营权。

  萧大款掏出手绢擦擦额头上的汗,看向西面。

  西边远处,有几根高耸的烟囱,突兀的出现在江边。

  那里是秦淮河入江口南岸,位于其中的不夜坊、常乐坊以及西工坊都修建完毕,并开始营业。

  据说开业后不久,不夜坊、常乐坊就客满为患,因为有大量煤气灯照明,所以夜里的光照可以映亮半个夜空,欢声笑语随风飘散,让附近其他地方的人听了,心痒难耐。

  而西工坊里,玻璃作场、造纸作场也开工了,因为有煤气灯照明,所以工人们昼夜轮班,作场忙碌不止。

  大量建康百姓在这三坊内找到工作,又携带家人,在为三坊配套的“廉租坊”内“廉租楼房”定居。

  萧大款得总税司上报数字,指导三坊开业一个多月来,就已经吸纳了至少三万百姓工作、暂住,若加上住在廉租坊里的家人,人数至少过六万。

  流连其中的商旅,按照总税司的统计数字,每日客流量都保持在万人以上。

  除此之外,许多家境拮据的读书人,夜里都会带着书到不夜坊、常乐坊的长明灯棚看书,因为这是免费的,所以夜里到二坊看书的人越来越多。

  然后,大量小商贩们也到长明灯棚附近摆夜市,进一步聚集人气。

  旺盛的人气就意味着巨大的商机,三坊再加上廉租坊,已经有近八万人的暂住人口,能在这里获得“专营许可”,就意味着有了一棵摇钱树。

  所以,总税司就是能以“专营许可”,筹集大量钱粮、建材,雇佣徐州来的厢兵和建康百姓修筑建康外廓城墙。

  对于录尚书事的萧大款来说,不需要朝廷特别调拨钱粮,就能把建康外廓由篱笆墙变成包砖夯土城墙,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大好事。

  但这种被人侵占权力、越俎代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