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九章 行军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战争规模宏大,必然集结大量兵力,然后各部兵马分头行动,协同作战。

  但是,参战的将领,平日里要么是各州刺史、郡守,要么是互不隶属的军府将领。

  这些将领官职不同,资历不同,地位不同,出身不同,派系不同,甚至有私人恩怨,想要配合作战,谈何容易。

  即便有主帅居中调度,发布的作战命令,各部将领也未必认真执行,甚至阳奉阴违。

  尤其是打硬仗,譬如拦截敌军主力,或者为大军断后,承担此任务的军队,必然伤亡较大。

  这对于许多视军队(部曲)为私产的将领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各部将领基于私心或者个人恩怨,出工未必出力,不肯打硬仗。

  参战的军队越多,互相推诿、作壁上观的将领就越多。

  这几年官军为何经常打胜仗?

  很简单,苦活、脏活、累活,基本上都由徐州军干了,其他参战队伍,舒舒服服打顺风仗,自然表现不错。

  可是,兵无常胜,若哪一天,徐州军也败了,怎么办?

  诸军如鸟兽散么?

  或者说,北伐时,不能把希望全都寄托在“徐州军所向披靡”上。

  齐国国力雄厚,兵马众多,哪天来个“田忌赛马”,以偏师拖住徐州军,以强军进攻其他官军,如之奈何?

  李笠认为,北伐时,要打的硬仗很多,不能把希望全寄托在某支强军。

  而是要调动各部兵马,将参战各军拧成一股绳,用集体的力量,披荆斩棘。

  毕竟要对付齐国这样的强国,必须全力以赴,打赢战略决战。

  而不能寄希望于某场战役胜利,便能让齐国这庞然大物轰然垮塌。

  李笠这么一说,意思是进行制度革新,萧询似懂非懂的点点头:道理他懂,但涉及制度建设,他就不懂了。

  李笠认为,梁国现有的作战制度实行了许多年,结果表明不是很理想(大兵团作战情况下)。

  所以需要想办法让军队战时状态的表现良好,以提升北伐成功的几率。

  他的建议,是针对“战时状态”,制定新的作战制度,编制新的“战术单位”,然后合成“战役军团”、“战略军团”。

  参考周国目前的军事制度革新成果,李笠希望建立的新作战制度,名为行军制度。

  所谓“行军”,指的是行军作战,词义不仅有军队作战期间的行进,也包括作战军队的编制、兵力配置,以及军队的部署、调动和作战。

  具体实行,是应战事需要,临时编制一支军队承担作战任务,这支军队一般兵力在数千左右,为“战术单位”,名为“某某道行军”。

  如果行军的作战区域是河南,便是“河南(东或西)道行军”,其主将,为行军都督,由战时任命的大臣担任,并有长史、司马、参军等僚佐。

  战事结束,行军解散,各将佐回归本职。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