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六十二章 无可奈何(续)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来有些惶惶的人心,自然很快安定。

  王僧辩出征前,曾经以为李笠会暗中交代,让被俘的藩王“意外身亡”,譬如“舟坏溺亡”,譬如“畏罪自尽”。

  但李笠并未有任何暗示,并表明态度:尽可能活捉,然后押送淮阴,由有司论罪后处置。

  既然对方要脸面,王僧辩也乐得做个顺水人情,在严加看管的前提下,对被俘诸王及其家眷好吃好喝供着。

  只不过,想到这十来年的往事,王僧辩唏嘘不已。

  如果先帝(萧纲)没有遇刺身亡,李笠就能安心做大梁的忠臣;

  如果先帝(萧大器,追封为帝)没有伤重不治,用好李笠,李笠也能安心做大梁的忠臣;

  如果,大行皇帝没有出事,李笠作为国丈、未来皇太子的外祖父,或许,还能做大梁的忠臣。

  奈何,奈何...

  事已至此,王僧辩明白,换谁处在李笠的位置,也只能走出那一步。

  回首看着襄阳城,这里,六十多年前,齐国雍州刺史萧衍起兵,荆襄豪杰纷纷响应,大军浩浩荡荡攻向建康。

  六十多年后,萧衍的孙子,也在此起兵,却应者寥寥,很快败亡。

  或许是孙辈不顶用?可即便还有儿子在世,又能如何呢?

  如果,那年湘东王没有病重离世,压得住李笠么?

  王僧辩作为湘东王萧绎的故吏,觉得不行。

  若当时李笠要造反,恐怕湘东王调动了所有能调动的兵马,也打不过李笠。

  或者说,自从李笠在徐州站稳脚跟后,朝中就没人可以制得住这头猛虎,只有先帝父子,尚能用恩义驯服对方。

  此次诸王起兵,李笠甚至都没动用徐州军,以及几位麾下大将,就轻而易举将诸王击败。

  根本就未用全力。

  王僧辩知道自己即便站在诸王这边,也改变不了结果。

  李笠手下精兵强将不少,譬如在鄱阳的同党,靠着临时拼凑的“义军”,直接就在彭蠡湖一战,把萧大临的水师击败。

  义军又走安成步道,强攻临湘,俘虏湘州刺史、武宁王萧大威。

  而三吴地区,击败南康王、义安王的那个带兵将领,是徐州刺史梁森的弟弟梁淼,李笠连建康驻军都没动用。

  此次西征,作为行军都督听王僧辩节制的李昕,是李笠的侄子,李昕带领千余骑兵为前军,攻势十分犀利,连战皆捷,甚至智取江陵城。

  可见,即便李笠“单干”,光是李昕、梁淼两人打头阵,加上鄱阳“义军”,就足够诸王兵马头痛的。

  遑论梁森、彭均、黄?这几员大将出击,要知道,这三位在前次北伐期间的表现十分显眼。

  诸王此次兵败,意味着宗室大势已去,梁国国祚,怕不是要结束了。

  王僧辩正感慨间,一阵交谈声引起了他的注意,循声望去,却是行军都督李昕和税署官吏交谈,似乎说的是修葺营垒事宜。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