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章 孔方兄与大师兄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僧尼还俗。

  并且要控制剃度出家的僧尼人数。

  按照事情的难易程度,李笠决定先对寺庙开刀,向寺庙要田租、劳动力,但不会采取纯粹的暴力灭佛。

  具体事宜,由祖珽来负责。

  采取的措施,主要是李笠来拟定,他的策略是“温水煮蛙”,一步步来。

  简而言之,就是用孔方兄和大师兄来软硬兼施,分阶段实现最终目的。

  第一,实行度牒制,度牒即出家人的身份证明,僧尼必须有度牒,才是“真和尚”、“真尼姑”。

  否则就是非法出家,要坐牢的。

  而度牒的发放,官府说了算。

  不过考虑到资格认定的“专业性”,官府会请有名寺庙的得道高僧,以“专家”身份组成“评审团”,对现有寺庙的和尚进行评定。

  各地官府根据“评审团”的评定结果,对相关寺庙的和尚发放度牒。

  度牒发放数量是有限的,评定之后无法获得度牒的僧尼,立刻还俗。

  若还俗僧尼无家可归,朝廷会有专门的机构,为其解决“就业问题”。

  李笠对此次度牒的发放数量进行了控制,具体实行“比例制”。

  譬如,某个寺庙有和尚两百人,评审团评审后,认为其中一百八十人合格,但是,度牒数量,按百分之三十发放。

  于是,这合格的一百八十人当中,只有五十四人可以获得度牒,其余一百二十六人,连同那二十个评定不合格的人,全都要还俗。

  剃度,也得经过官府许可,发放度牒后才能正式出家。

  如此一来,等度牒制实行后,梁国境内僧尼数量,第一阶段会大幅减少。

  第二,实行佛学定期考核制,由高僧组成的几个“评审团”,定期按范围对各自范围内寺庙的和尚进行考核。

  若这些和尚考试不及格,那就意味着“没有慧根”,和佛祖无缘,必须还俗,免得挤占宝贵的度牒名额。

  如此制度,就是解决佛寺“只入不出”导致僧尼数量渐增的问题。

  第三,实行寺庙分级制,把几个有名的大寺庙,立为各“派系”的顶级寺庙,其他寺庙依次分级。

  什么级别的寺庙,可以拥有多少僧尼,都有规定。

  与此同时,各级别的寺庙,可以拥有多少免税田也有规定,超过数量的田地,意味着超过僧尼自给自足的需要,必须向朝廷足额交税。

  寺庙不可以有奴婢,但可以雇佣佃农种地,佃农的数量,不允许超过寺庙僧尼的数量,雇佣契约,必须在当地官府留档。

  第四,寺庙不许经商,但可以经营逆旅(客栈),可以有偿佣书、造像,但造像不许用铜。

  这是大体上的策略,具体实施起来,有许多“细则”

  不过最关键的就是建立“评审团”,用佛门子弟,来“清理门户”,把多余的僧尼、不学无术的混子、偷鸡摸狗的佛门败类,清理出去。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