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九十四章 开端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火灾、瘟疫爆发的隐患得以解决。

  如此一来,建康城面貌焕然一新,各处平民(贫民)聚居的“街区”,不再是污水横流、腥臭冲天的污秽之地。

  治安也得到极大改善,如今的建康,虽然没了常驻的中枢,少了许多富贵气息,却愈发“亲民”。

  寻常百姓安居乐业,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

  李笠看着秦淮河边大街上来来往往的人群,听着喧嚣的日常生活噪音,体会着不一样的成就感。

  改变建康的不止是我,还有千千万万的人。

  但变化还会继续,即便将来,建康不再是国都,也一样会热热闹闹的。

  李笠的感慨,并不是临时起意,他决心推进海贸发展,让本就存在的沿海航线以及海贸,正大光明发展起来。

  这其中,建康和广陵要承担贸易中转港的责任,依靠海路,加强与南方交广以及北方青、幽的联系。

  如此一来,建康会作为海运与内河航运的中转港,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这种中转贸易,会让建康维持繁华,城里的大量手工业作场,其产品也可以依靠海贸,销往更远的地区,拓展更大的市场。

  有了这些手工业的巨大用工需求,加上商业发展,建康的人气不会衰落。

  李笠走到桥南,上了马车,沿着秦淮河南岸宽阔的大道西行,很快便来到秦淮河入江口处“工坊区”。

  这里,比起数年前繁华许多,曾经的“廉租坊”,规模也已经扩大了不少。

  很快,他来到“工坊区”南面江边。

  此处,有新落成的造船场,内有五个大型“干船坞”,不仅建造江船,还建造大型海船。

  从上游各地运来的大型木料,在船场里阴干、烘干,然后制作成各类船材,慢慢制成大船。

  之后,作为官方贸易船队的船只,由长江驶入大海,往返于建康、广州番禺之间。

  将本就存在的民间航海、贸易活动,渐渐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李笠看着正在建造的大海船,想起《后汉书》中的一段记载。

  后汉(东汉)时,桓帝延熹九年(大概是四百多年前),有大秦王安敦派出的使者,经海路抵达中原,献象牙、犀角、玳瑁。

  当时的“大秦”,指的应该是欧洲的罗马帝国。

  “大秦”的使者,到底是真的还是海商假冒的?真假暂且不论,但由此可见,连接东西方的海上航线,汉时就已经存在了。

  但是,魏晋以来,从没有哪个朝廷组织大规模的官方海贸船队,利用现有航线开展海贸为国库增收。

  原因有不少,主要一点,“重农轻商”的历代朝廷,不可能重视海贸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商业行为。

  而海贸会造成沿海地区人口的大量流动,官府掌握不了这种人口流动,也担心劳动力流失造成土地无人耕种,所以,重农的朝廷,不可能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