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二十四章 体系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灭亡,段韶心里不是滋味。

  但又能如何呢?碰到李笠这种奇人,几个表弟根本就应付不过来。

  高洋输得灰头土脸,而他自己都兵败被俘,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眼见儿子接连添了好几碗饭,总算是吃饱了,段韶问:“你在军校里,也是这般饭量?”

  “父亲,学校食堂的菜油腻,所以饭倒是吃不得这么多。”梁襄(段襄)回答,然后主动说起在军校的学习、生活情况。

  军校分几类,生源各有不同,像他去读的军校,其实是“军事预科学校”,为军校提前准备生源。

  “军事预科学校”生源很广泛,可以是宗室、官宦子弟,也可以是军属子弟。

  其教学目的,是让预备入正式军校深造的人,具备基本的文化和军事素质。

  入学年龄要求至少满十五岁,入学后第一年,读书期间可以携带仆人,在“单间宿舍”居住,日常起居可以由仆人照料。

  学的是文化课,又有体育课,目的是“开蒙”,以及锻炼身体,学规矩。

  一年之后,所有学生都要换宿舍,住在八人间的宿舍里,不许带仆人,日常起居自己照顾自己。

  除了文化课外,开始学习骑马、射箭、兵击。

  第三年,增加骑、射、兵击的学习强度,并学习基本的兵法(军事理论及知识)。

  毕业时,学生的文化水平,要达到蒙学的水准,而武艺,要达到军中新兵营结束时新兵考核的水准。

  这个时候,毕业生年满十八岁,已经成年,便可进入正式军校学习,学习各类军事知识,然后学如何打仗,如何带兵。

  毕业后,毕业生就是尉官,进入军中,在基层带兵,积累经验。

  历练一定年限后,根据平日表现,以及参战后立功表现,入下一级军校学习,毕业后升为校官。

  这就是楚国给官宦、将门子弟,乃至寻常军人和百姓,定下的一条升迁道路。

  没有任何军事经历的普通人,可以通过入军校读书,开始军旅生活。

  而军中的立功兵卒,或者服役一定年限后的兵卒、军士,无论最初是募兵、征召兵或者降卒,都可以通过读军校、毕业后成为尉官,进入“军官序列”。

  按新体制的规则晋升。

  段韶亲自参与了楚国军校体系的建设,并任“骑兵科”的“教授”,以及战术司的司长,虽然长期居于二线,却培养了不少骑兵将领。

  眼见着儿子梁襄(段襄)进入自己参与建设的军官培养体系,开始逐步成长为新式军官,段韶忽然有一种“前人种树、后人纳凉”的感慨。

  梁襄(段襄)只要运气别太差,不死于流矢、坠马等意外事故,那就能稳稳的走“武”这条路。

  要么在军中效命、熬资历,要么给某位宗室同学做带兵的府佐官,为仕途积累人脉和履历。

  到了一定级别,还能文武互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