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三十一章 润物细无声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女们欢呼雀跃,想起不久前,全家除夕夜齐聚一堂的情景,忽然觉得心情有些低落。

  如果可以,他还是想让娘感受一下孙子、孙女满堂的温馨。

  他的妻妾很给力,能生,如今他的儿女,包括襁褓中的婴儿,已经有十九人。

  年纪最小的一个,是萧妙淽为他生下的第一个孩子,男孩。

  接下来,他还会有更多的孩子。

  但是,比起许多家庭,他的子女数量算是一般。

  譬如,李笠当年在徐州刺史任上,长史王冲,光儿子就有二十多个。

  当然,那时王冲的年纪较大,几十年“积累”下来的“成果”较多,但从一个侧面证明,一个人有二十多个儿子,在这时代并不是什么罕见的事情。

  所以,李笠目标是儿子数量超过二十,真正做到“独木成林”。

  “三郎在想什么?”

  耳边传来声音,李笠转头一看,却是赵孟娘坐在身边。

  赵孟娘和其她妃嫔一道,陪着儿女捞金鲫,捞得不亦乐乎,好不容易脱了身,见李笠独坐发呆,便过来伺候。

  李笠晃了晃手中的纸网:“我在想,这纸张的买卖,该怎么做大。”

  “这件事,自有许多人操心,何须一国之君愁眉不展?”赵孟娘说完,为李笠倒了一杯茶。

  “未必哟,人的眼界,决定了上限。”李笠笑起来,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我的眼睛,看的可是海外。”

  赵孟娘觉得好奇:“海外?莫非是要把纸张当做商品,运到海外销售?”

  “有何不可?中原的纸,物美价廉,在海外,销路还是不错的,孟娘莫要小看这个市场。”

  “三郎可别忘了,海商们更乐意贩卖利润更高的商品,毕竟海上行船风险大,辛辛苦苦走一趟,能多赚,当然要多赚。”

  “不不不,你看问题还是有局限,纸张有一种功能,是其他商品不能取代,而各番邦却又很需要的。”

  “三郎的意思是...”赵孟娘想了想,试探着问:“莫非,公文书写,或者用于记录?”

  “对!”李笠笑起来,把茶杯里的茶喝完,“商人每到一处,要和当地统治者搞好关系,光送钱财,未必管用,毕竟别国商贾也会送金银珠宝。”

  “而送纸张,方便统治者发号施令,记录各种信息,甚至用来写符咒,举办各种宗教仪式,这种功能,其他商品能有?”

  “不要说已经有了完整国家体制的高句丽、新罗、百济,就是南海那种国不成国的番国,对纸张都是很欢迎的。”

  “去年海商们的试销,效果很好,甚至当做礼物,送给沿海地方势力,其统治者用了之后觉得好,很高兴,那么,接下来的买卖就好做了。”

  赵孟娘听李笠提到海贸,想到一个问题:“三郎,有人把中原的铜钱,大量贩卖到海外,这从长远来说,会造成钱荒,朝廷真的管不住么?”

  “这件事要权衡利弊。”李笠和赵孟娘探讨起产业来,赵孟娘为他打理产业那么多年,两人有许多共同话题。

  现在的话题,就是楚国的贞元五铢,被一些商人大量贩卖到海外。

  这种行为,会导致铜钱的大量流失,然而,李笠认为利大于弊:商人把铜钱运到海外销售,目的并不是单纯的卖铜。

  而楚国,有底气面对这铜钱流向海外的情况。

  随着饶州乐安铜矿的年产量突破千万斤大关,楚国相对来说,不缺铜,所以,市面上的铜料供应相对充裕。

  如果海商想要贩铜到海外牟利,不该卖铜钱,因为铜钱的含铜量比不上直接销售的铜条。

  那么,这些人把大量铜钱运到海外,目的是什么?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