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七十四章膨胀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麻烦、琐碎。

  一直以来,民间通信件不便,加上绝大部分人不识字,所以寄信的需求即便有,也高不到哪里去。

  但现在通信件方便了(相对而言),于是很多人起了念头,开始托人写信,然后拿到“邮邸”投寄。

  然而收信人的地址基本上都很含糊,邮传人员想要把信交到收信人手中,要花费极大地精力和时间。

  各地邮邸又开设“代写书信”、“念书信”业务(都是适当收费),使得那些不识字,又没法托人写信、念信的百姓,纷纷来邮邸“办业务”。

  于是,导致邮邸工作人员工作量骤增。

  不识字的百姓,表达能力多有问题,想要让代写人员写一件事在信上,絮絮叨叨说了很久,也说不清楚。

  代写人员想要和这些人沟通、交流,将一堆废话凝练成简单的几段话,耗时不短,所得,却只有几文钱。

  而且因为不识字、口音重,许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姓名都说不对、说不清楚,也无法描述:

  黄和王,到底是“三横王”,还是“大肚黄”?

  陈和成,到底是“耳东陈”,还是“成事不足”的成?

  如此区别,许多不识字的百姓,根本就无法描述出来。

  导致地址、收信人的信息不全。

  这就对信件的寄送,造成了极大地困扰,并且寻常百姓可能一辈子都不会离开家乡,哪有那么多通信的需求?

  所以,楚国如今正在完善的邮传体系,其实根本就不可能盈利,每年反倒要投入大量资金来维持运转。

  即便朝廷有大铜矿“保底”,可用钱的地方还有很多,把那么多钱投入到“邮传”这个必然亏欠的“地方”,值得么?

  陈顼走在街道边,接近一处民坊的门口,门口处有孩童在嬉戏,嬉闹间说话的口音,让陈顼觉得倍感亲切。

  这是吴兴口音,所以,这坊里的不少住户,算是他的同乡。

  楚军攻下晋阳后,将晋阳军民大量外迁,与此同时,从南方迁来不少百姓,在晋阳定居,当中就有不少吴兴人。

  这些百姓,大多是军属,随军在此落户,生根发芽。

  也有商贾连同其僮仆、家眷,在此暂居,所以陈顼有空就会来这里转转,身着便装,和同乡们聊聊天,叙叙“旧”。

  听着乡音,仿佛自己就在吴兴家乡。

  那几个孩童看向陈顼这边,认出了“熟人”,欢呼着跑过来,一脸兴奋。

  口中却呼喊着:“邮使来了!邮使来了!!”

  陈顼先是一愣,随后转头看去,见街道上有人骑着马往这边过来。

  其人身着皂衣,外有一件白色裲裆,裲裆的前后,都有硕大的一个“邮”字,十分醒目。

  这就是专门送信的邮使,胯下坐骑驮着两个鼓囊囊的布袋,看样子,今天送来的信可不少。

  邮使下马,牵着马向坊门走去,孩童们围着他不停地问“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