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八十七章 诱之以利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是天理不容,毫无疑问,这种喊话,必然引来大量旅客去登记处排队。

  其中肯定有初来乍到者,他们登记信息后,领了食物和钱,至少心能定一些。

  这就是“诱之以利”,让初来乍到的外来者,奔着免费食物和安置费,接受官府的管理。

  而不需要小吏们严防死守,从大量客流之中,甄别初来乍到的外来者、执行“分流”工作。

  第二步,对那些在登记处排队的人,宣传另一个政策:领了食物和钱的外来者,必须进入“特别通道”,接受官府的安排:

  安置到“安居坊”暂住。

  即官府提供为期五日的免费住宿,住在“安置坊”,每日有免费的一日两餐。

  如此一来,纯粹是占便宜、但实际上有地方住的人,大部分会选择离开排队队伍。

  剩下的人,基本上以初来乍到者为主。

  第三步,官府会组织商家、作场,在安置坊招工,给刚在开封落脚的人们,以找工作的机会。

  应募的人,其本人,或者家属(如果有的话),可以转到“廉租坊”居住,离开“安居坊”。

  或者,外来者可以在五日时间,自己去找工作,然后搬出去。

  也可以凭借用工证明,将自己和家人在“安置坊”的住宿时间,延长至十五日。

  于是,来外人口进入开封的第一步(有地方住,有活干),顺利结束,官方的引导工作完成。

  但是,制度若仅此而已,就会有不少漏洞。

  李笠看了一上午,对码头处的“外来人口分流工作”很满意。

  这项制度的宣传做得不错,运渎沿途各码头也做足了“预热”,所以许多抵达开封码头的人们,都知道去登记处登记,有钱拿,有蒸饼领。

  小吏们并不用四处奔走,就能轻松引导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到登记处前登记。

  登记处前排起长龙,男女老少们依次领食物和钱,通关后进入安置坊,开始在开封的新生活。

  如此一来,小吏们其实就起着维持秩序的作用,不用“念经”。

  用利益来引导人们接受管理,这就是解决办法的另类思路,当然,前提是财政撑得住。

  并且要有多项措施,堵住漏洞,譬如:

  会有人反复冒充“新来的”,不停领取免费食物和安置费,并利用各种漏洞,在“安置坊”里混吃混住。

  甚至,会有人专门组织一个“团队”,通过组织大量“外来者”去码头登记处冒领食物和安置费来发财。

  一人登记后过关,可领三十文,事后,组织者和过关者对半分,再分五文给其他参与者,剩下十文,入组织者钱袋。

  若一天组织三百人过关,组织者就能净赚三贯。

  以此暴富不太可能,但轻松赚点外快,还是可以的。

  所以,如何鉴别外来者到底是第一次来开封,还是反复来?

  如何避免那些明明在城中有住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