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一十九章 如火如荼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便平日居家便服都是“白衣”,但只要出门和朋友们游玩,在衣着这方面,黄姈都是很注意的。

  再后来,到了建康,她才发现,原来富贵人家的衣服,即便是绫罗绸缎,穿过后只要有汗渍,立刻就扔,根本就不是洗了再穿。

  原因,当然也是因为洗过的衣物容易褪色,看上去色泽失调。

  富贵人家财力雄厚,衣服穿一次就扔,承担得起,寻常百姓就不同了,穿的都是素色(白色)的布衣,缝缝补补穿几年是常有的事。

  等她等了贵妇,甚至成为皇后,才发现这种浪费,真的是很无奈:

  她的各种礼服,确实不能洗,洗了就变形、褪色,若有汗渍,就只能换。

  若是洗了再穿,穿着这种褪色的礼服在公共场合出现,她自己丢脸事小,给李笠丢脸事大。

  而史书里,记载某位帝后或者皇子、妃子勤俭,常说此人穿洗过的衣服。

  穿洗过的衣服,被视作“勤俭”,可见自古以来,富贵人家的衣服只换不洗,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然而,如今不一样了,事情正在起变化。

  黄姈再次看向儿子身上穿着的戎服,仔细看着布料,感慨:

  “化学染料,果然着色牢固,没想到黑黑煤炭的炼焦产品,能有如此之大的用途。”

  李笠笑起来:“那是当然,否则那么多人、那么多年的努力,岂不是白费了?”

  李昉将戎服脱下,展示给父母:“新式戎服,按号数批量制作为成衣,发到军中将士手中,他们再根据自己体形进行细微修改即可。”

  “如此一来,后勤的负担减轻了些,同样的运输重量,成衣和布,前者的‘有效重量’更多...”

  “标准尺寸的衣型,分几个号数,批量制衣十分方便,无非是红色的衣服为戎服,其他颜色的衣服为民服,如此一来,被服场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

  黄姈大概知道儿子说的事情,尤其‘成衣’这种商品,问:“如今,成衣的销量如何?”

  “因为耐洗,价格也不贵,当然销量不错。”李笠笑起来,对技术进步带来的商机很满意。

  古代,成衣业很难成规模,人们要买衣服,一般是找裁缝量身制作。

  但现在,随着纺织业(包括印染)的发展,成衣大规模销售在一些大都会已经有了可能。

  当然,军队对戎服的需求,是成衣业的巨大支撑,李昉今日特地穿新式戎服来给父母看,就是针对即将开始的灭周之战,展示后勤准备工作的一个成果:

  有司备下了大量的成衣(号数不同),足以向将士们提供统一的制服。

  而不是各营领了布料后,找裁缝给营中兵卒制衣。

  无论是夏衣还是寒衣,均由几个被服/制衣作场统一制作、由有司统一发放。

  那么,当战争开始后,后方的作场随时能够就按照订单,全力以赴生产各类军需,其中包括戎服。

  即便战争长期化,譬如持续到明年,充足的后勤供应,以及有保障的后勤运输体系,能够确保有司把各类军需及时送到前线将士手中。

  这就是备战的成果,行军参谋部一直在抓的工作。

  李笠拿着这件戎服,对黄姈说:“纺织、印染技术是军民两用,我们先用军队的订单,养活被服/制衣作场,将成衣的产量提升,然后向民间大量销售成衣。”

  “只要价格便宜,又确实耐洗,成衣的销路会打开的。”

  “当然,那是以后的事,现在说戎服,可以说,等到开战,官军的阵容,将是如火如荼。”

  如火如荼的典故(荼即白色),黄姈知道,不由得纳闷:“白色戎服?显眼是显眼,可不耐脏啊!”

  李笠摇摇头:“这是成语的引用,不是说要穿白色的戎服。”

  “某些编制的队伍,服色必须有所不同,战场上才能一目了然,方便主将指挥。”

  “当然了,这些队伍的战斗力,会在戎服的帮助下,让敌人刻骨铭心。”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