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二十九章 对策(续)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明年还能来,朝廷手中无粮,能撑多久?

  想到这里,宇文护顿生无力之感,他已经想尽一切办法应对,但事实证明,收效甚微。

  思来想去,就只能寄希望于那个“计策”能够生效。

  想到那个“计策”,宇文护暗淡的眼睛,又亮起来。

  近一百六十年前,晋国权臣刘裕挥师攻入关中,破长安,灭了姚氏的秦国。

  刘裕得了关中,如虎添翼,正要有进一步作为,却得了建康急报:为刘裕坐镇后方的刘穆之病逝。

  刘裕担心建康不稳,赶紧回朝,留下幼子刘义真坐镇长安。

  刘义真不过是个孺子,挑不起大梁,关中实际事务,由刘裕安排的文武官员处置。

  结果刘裕走后,留守关中的文武官员很快便爆发内讧,自相残杀,导致晋军实力大减。

  胡夏国主郝连勃勃趁火打劫,轻而易举取了关中,并击败来援的晋军。

  刘裕辛辛苦苦打下的关中,就这么被人轻轻松松夺走,还白白折了几员大将、大量百战精锐,可谓损失掺重。

  事情的起因,就是因为后方(京城)出了状况,他自己不得不立刻赶回去,稳住朝中局势。

  即便如此,若刘裕的宗亲多一些,能挑大梁、坐镇一方的人不止刘穆之一个,刘裕也不至于让自己未成年的儿子坐镇长安,儿戏般的丢了关中。

  也正是因为刘裕的宗亲稀疏,儿子虽多却都年少,所以他临终前,精心挑选四名肱骨之臣为辅政,辅佐少帝。

  却没想到,自己死后,尸骨未寒,四名辅政大臣就敢废杀少帝。

  宇文护想着历史,期盼着奇迹出现。

  楚国国主李笠出身微寒,宗亲稀疏。

  儿子虽多,但都年少,虽然年长的几个也有二十多岁,但要应付那些开国勋贵,可未必扛得住。

  这一点,比人丁兴旺、宗族枝繁叶茂的高家差远了。

  宇文护觉得,贺六浑(高欢)的儿子们,倒是有本事,可若是没有宗族的支持,高家郎君想要在晋阳武勋和邺城朝士之间搞平衡,那也是很困难的。

  贺六浑刚死,侯跛子就造反,那么,李笠要是突然死了,那些前朝文武、新朝勋贵,会服李家的小崽子么?

  宇文护觉得不可能会服。

  若李家小崽子镇不住场面的话,那些跟着李笠打江山的元从,会不会选李笠的侄子李昕来主持大局?

  宇文护想着想着,想到了自己。

  那年,叔叔去世后,他辅佐堂弟执政,结果,那群勋贵开始蠢蠢欲动,想要夺权。

  赵贵、独孤信、侯莫陈崇,一个个的资格,都不比他叔叔差,哪里会服宇文家的后生掌权?

  如果不是他当机立断,先下手为强,宇文家早就被赶下台了。

  可惜,堂弟太天真,以为权力斗争是儿戏,以为他抓权是为了夺位,被左右挑拨之后,竟然不顾大局,要对他动手....

  宇文护把思绪从往事中拉回来,转回“正途”。

  如果,李笠死了,挂帅出征的太子必然赶回去。

  这就是他们反击的绝佳机会。

  脚步声起,有人未经通报就直接入内。

  宇文护抬头一看,却是心腹侯龙恩来了,不着恼,问:“如何,城中形势?”

  侯龙恩回答:“晋公,城内风平浪静,下官等仔细提防,决不让人有开门揖盗的机会。”

  宇文护点点头,又问:“人呢?”

  他没说名讳,但侯龙恩知道指的是谁,看看左右。

  宇文护让左右退下,待得房中只剩他二人,侯龙恩低声说:“一切顺利,算算日子,人,也该到开封了。”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