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二百三十五章 攻心_乱世栋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流寇或者强盗(用的是冷兵器),哪怕对方数倍于己。

  这就是“热”兵器的威力,对于人的体力、力量、作战技艺没有太多要求。

  传统的弓箭兵,需要经过至少一年的训练,才具备基本的作战能力,而长矛兵、刀盾兵,要有数年的积累,才有打白刃战的基本素养。

  但火铳兵不同,李昉看过兵部拟定的“训练大纲”,新兵在经过为期六个月的训练后(最低要求),就能成为一个堪用的火铳兵。

  这样的兵,能够熟练操作火铳,能够执行各类队形变换命令,能够遵守严苛的纪律,能够排着队列上战场,投入到血战之中。

  六个月的“速成兵”,只要指挥得当,能以结队作战的方式,大量击杀那些百战老兵,此次决战,就说明新式军队的威力极大。

  而这样的军队,练兵成本要低得多。

  甚至残酷些说,这样练出来的火铳兵,是成本极低的“消耗品”,用这种消耗品们组建起来的军队,其战斗力却是一流的。

  当然,有两个前提:火炮不能少,必要的骑兵队,也是要有的。

  李昉看着远处正在游弋的骑兵,又看着附近正在移动的大量“克虏伯”,莫名觉得身体里充满信心。

  这些“克虏伯”是攻城利器,但分量重,在野战条件下移动起来速度慢,限制颇多。

  但只要|“克虏伯”出现在身边,就能让人信心大增。

  现在,伤亡惨重的周军困守长安,意图负隅顽抗,看样子不会轻易认输,所以,“克虏伯”要发威了。

  他的视线,转到西面远处的长安城。

  周国派出刺客,刺杀他父亲,虽然刺杀失败,但消息恐怕传不到长安,所以,城中的那些人,在决战惨败之后,必然寄希望于刺客得手,楚军后撤。

  射进城内的劝降书,看来不会有什么回应,李昉对此并不寄予希望,他的希望,在于将士们的英勇善战。

  以及“克虏伯”的巨大威力。

  不过,攻城不能只有字面意义上的攻城,对于守军,必须“攻心”,如此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李昉收回视线,问随行将领:“俘虏们都释放了么?”

  “殿下,俘虏全都释放了,包括伤员。”一名将领回答,“临走,每个人还能领一张蒸饼做朝食,蒸饼都是现热的。”

  李昉又问:“我军将士这么多人,后勤做饭也不容易吧?还给这么多俘虏一人一张蒸饼,忙得过来?”

  “殿下,后勤忙得过来,蒸饼都是提前做好的干粮,拿出来过水蒸一下就行了,忙得过来。”

  “俘虏们的表现如何?对于我军释放他们回去。”

  “大多是面无表情,或者是惊魂未定的模样。”说到这里,几名将领笑起来:“他们的魂魄都被火器打散了,如同断了腿的癞皮狗,已经蔫了。”

  李昉再次看向长安城方向:“这些俘虏跑去城下,叫得开门么?”

  “不知道,反正我军不靠近,至于城门开不开,让不让这些溃兵入城,那是长安守军的事情。”

  李昕不再问,看着远方。

  决战过后,大量周军投降,如何妥善处置这些俘虏,是个问题。

  若分头安置,会摊薄楚军兵力,毕竟即便是看守这些缴了械的俘虏,也得花费不少人力。

  而且,这么多俘虏每日伙食要有基本的保障,必然加重楚军的后勤负担。

  若杀了,且不说杀俘不祥,就说此举对长安守军的刺激,不会小,所以没有必要。

  所以,战前参谋部拟定了一个方案,那就是决战胜利之后,将投降、被俘的周兵,悉数释放,是为“攻心”。

  这些被释放的俘虏,长安城如果不接纳,会导致城内守军觉得心寒,士气大跌。

  若接纳了,惊弓之鸟入了城,会把在城外交战的经历,添油加醋的扩撒出去,使得更多的人知道楚军的“可怕之处”。

  但楚军释放俘虏的举动,却能让溃兵和亲朋好友在害怕的同时,明白自己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走:投降可以保命,死战,真的就会死。

  所以,周国一方让败兵们入城,同样会导致城内守军士气大跌。

  这就是最直截了当的阳谋,就不知长安城里的那位执政,做出何种选择。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