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736章 师徒谈话(二)_秦时之七剑传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如果您使用第三方小说APP或各种浏览器插件打开此网站可能导致内容显示乱序,请稍后尝试使用主流浏览器访问此网站,感谢您的支持

  第736章师徒谈话(二)

  “嗯……”古寻点了点头,“虽然不知道你能理解多少个中的道理,不过至少学明白了。”

  接着他继续问道,“自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素来以法家治国,你对法家的学说的认知又是怎样的?”

  扶苏沉思片刻后缓缓回答道,“法家主张以严刑峻法约束民众,讲究民心如流水,唯以法匡之。”

  “一切交由律法裁决,以法衡量与判断,不可讲仁德信义,不可循私情私念。”

  “嗯……”古寻点点头,“虽然不涉及治国手段,但是对理念有着基本的认知了。”

  “是当世诸子百家中,唯有儒墨法道四家拥有着相对最为完善的治国理念和施政方针,墨道两家我想你最多也就看了些相关的典籍,姑且先放一边。”

  “那么,儒家之道,与法家之道,你觉得哪个好?”

  扶苏一听这个问题,脸色顿时开始发苦。

  这个问题他心里当然有答案,但是……

  古寻看他这样,不由笑了笑,“看你这表现,想必是觉得伏念的圣王之道更合你心意吧?”

  心思已经被点破,扶苏也不再嗫喏无言,回道,“老师,法家唯法至上,忽视人心人性,一切以法治而排斥人治,然则律法人定,又怎么能完全不顾人道呢?”

  古寻眼睛一亮,忍不住满意的点了点头,“不错,看来不是傻读书,知道用脑子。”

  “儒法之间,一向是互相敌视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一者重人治,而一者重法治。”

  “可以说法家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怀疑派,他们从不相信人性,坚定的认为人性本恶,好逸恶劳,趋利避害等等都是其中抹消不掉的根性,所以将一切交由法理决断。”

  “这也是为什么崇尚性恶论的儒家大儒荀子先生能教出两位法学大家的原因。”

  扶苏这时候插嘴好奇道,“老师,既然如此,为什么荀子还是被认定为儒家大儒,而不被归类为法家高人呢?”

  百家学者的归类,更多看其思想,而非出身,所以无论韩非还是李斯,都被认定为法家之人,而非儒家学者,最多就是说一句他们是儒家小圣贤庄的弟子而已。

  荀子虽然一张利嘴喷天下,除了孔子就没他不喷的人,思想也迥异寻常儒家学者,却始终被牢牢地认定为儒家的大儒。

  扶苏有些不解。

  古寻笑了笑回道,“很简单,因为法家的性恶论,是一种不可更改的结果认定,而荀子的性恶论,只是区别于孟圣性善论的一种初始认知。”

  “对于法家来说,人性本恶,无从改变,唯有以法锢之,而对于荀子而言,人性之恶只是初始之恶,是需要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