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基金会:财富的隐身***_货币战争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的代持机构,来实施“形散而神不散”的关键股权和董事会的控制力。代持机构就是那些著名的金融机构和资产治理公司(StreetNames),它们的作用是起到“防火墙”的功能,以便于金融家族所控制的基金会与投资团体,将公众的视线屏蔽在实际持股人圈子之外。越是到了多元资本主义时代,这种现象越是普遍。

  但要参与这种新型游戏,富豪家族必须首先做出“牺牲”。正所谓“欲练神功,引刀自宫”,舍得舍得,不舍怎能得?舍往名义,得到实质。财富隐身***的“进门功夫”就是捐献,而捐献的理论基础就是:放弃所有权,扩大控制权,从而正当地隐蔽财产。富豪们失往的仅仅是富豪排行榜上和媒体聚光灯下被“烧烤”的锁链,而得到的是幕后清凉的自由度和倍增的财富控制力。

  基金会避免了富豪们最痛恨的高达50%的遗产税、收进所得税、赠与税,更妙?的是基金会的投资增值还逃避了资本利得税。在完全免税的情况下,基金会的资产如滚雪球般迅速增长。美国国会报告显示,由于基金会的存在,美国每年高达2/3的总收进是免税的。相应的,国家税负的压力被越来越重地压在了永远没有可能建立自己基金会的中产阶级身上。超级富豪们的基金会资产就像癌细胞一般迅速扩张,它不断地从中产阶级的家庭财富细胞中汲取营养,社会财富分配更加不公。

  据统计,1969年美国596家基金会的净收进超过了美国50家最大银行净收进的2倍。从1790年建立第一个基金会以来,美国的基金会数目越来越多:

  1900年以前,18家

  1910到1919年,76家

  1920到1929年,173家

  1930到1939年,288家

  1940到1949年,1638家

  1950到1959年,2839家

  到了2002年,竟高这62000家

  基金会仅需要每年“贡献”5%来进行慈善事业,而国际银行家赚钱的手段岂止获得区区5%的回报?更何况,这5%的慈善投资,还可以用来实现社会影响力和学术研究控制力,为自己赢得更好的社会***环境和法律政策倾斜,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

  如今,富豪们也学会了同样的游戏。为什么要上富豪排行榜呢?为什么要把财富写在自己名下,而不是写在其他人名下,却受自己实际控制呢?拥有财富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是实现可永续存在的控制力!这就使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人往往通过股票代持的办法以避免曝光。中国与欧美的不同在于没有类似欧美的“正当的”、“永续的”、“免税的”、“可继续的”、“财务隐秘的”、“可互锁的”、“可衍生的”法律载体,来帮助富豪们隐躲财富,以实现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显性支配向隐性支配转型的重大财富控制战略“升级”。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