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_解深密经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对「」的看法

  讲满义记录

  有生必定有死,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但凡人皆好生恶死,新生的喜悦常常令人忘记死亡的哀恸;而面对死亡时又往往过度沉溺在自己的悲伤之中,以致忽略了要去关怀者的身心状况。因此,如何使病人在临终时获得良好的身心照顾与关怀,这是死亡的尊严,也是「教育」的重要课题。

  根据记载,人在临终的一刻,关系着未来能否顺利,是上升下堕的关键时刻,至为重要。但是,一般人遇到家中有人临命终时,全家人莫不手忙脚乱,惊慌失措,茫然不知如何是好;病人本身更是害怕、恐惧,根本谈不上什么临终关怀。顶多只在病人病重时,随顺他想吃什么就买给他吃,想要什么就尽量满足他;但是到了这个时候,病人往往是什么也吃不下、什么也不想要了。

  直到近年来由于医学及人文思想发达,尽管先进的医疗技术已能延缓许多过去所谓的「绝症」,大大延长了人类的,却也因此让许多人面对「老、病」之痛的时间增长。尤其现代的医学即使再发达,仍然有他的终极限度,最后还是免不了「死亡」的结果,于是现代人终于到,对生命的关怀应该从出生到死亡,从身体到心灵,因此有「安宁病房」的兴起,并且将「临终关怀」当成一项生命的课题来研究、讨论与推广。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医院都设有安宁病房,对临终者提供最后的服务。其实佛教很早就有临终关怀的机构,是设在印度祇洹精舍的「院」,目的在使病患能兴起往生西方之想,这是根据弥陀的思想而来。中国的禅林更设有「安乐堂」或「堂」、「喜乐塔院」、「安养中心」等,内设堂主,职司看护病僧的工作;现在的寺院则设有「如意寮」或「安宁病房」,专为病患服务。可以说,佛教是最早提出「临终关怀」的创始者。

  佛教从古到今,对于的生、老、病、死,一直是从教义上指导人们正确认识生命的本质、生命的实相、生命的意义、生命的;希望从认识生死,进而坦然面对生死。另外,在实务应用方面,佛教除了有内容详实的医学经典,有医术造诣精深的医僧,佛教徒更办有各种医疗服务的慈善事业,为现实人生提供实质的帮助,达到从生到死、从身到心的究竟、积极之关怀,这些都足供今日从事「临终关怀」者之参考。

  佛教对「临终关怀」到底有些什么见解与做法?二○○一年六月十五日,星云大师应邀到成大医学院讲演,除了发表对「器官捐赠」的看法,并针对「临终关怀」问题,与二百多名师生进行座谈。以下是当天的座谈纪录。

  时间:二○○一年六月十五日下午二时至四时

  地点:成功大学

  主持人:星云大师

  对象:

  请收藏:https://m.bqgm.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